所以回到魚的故事,什麼是「負一條魚」? 應該就是儘管自己的池子裡已經沒有魚了,但你還是每天都準備了一條魚請客。
例句: The accountant cooked the books to embezzle public money. 這名會計師作假帳盜用公款。Lets book. Im late. 咱們走吧,我已經遲到了。
這個片語有時也會帶有諷刺意味: Cheryl wrote the book on being irresponsible. 就不負責任這件事,Cheryl可是個中好手。例: In my book, Mr. Chen is a good decent man. 依我看,陳先生是個正派的好人。總經理Henry聽聞後再三強調:「Everyone should go by the book.」這裡的book可不是「書」喔Cook the books (X)按食譜作菜 (O)作假帳 說明:這裡的cook不是「煮」,而是「篡改、編造」的口語用字。Lets book / book it (X)去書店 (O)趕快走吧 說明:Lets book是俚語,有「匆匆或突然離開」的意思,和lets go相同,其中可以單獨用book,或是book it。
Write the book (X)寫一本書 (O)精通 說明:提到某人wrote a book,是指他寫了一本書,但如果是wrote the book on something,是指他很精通某件事。例: In my book, Mr. Chen is a good decent man. 依我看,陳先生是個正派的好人。」另外一個人輕蔑地說:「切。
開這種車的人不是奸商、就是富二代,一定不是什麼好人。那麼,世界上難道真有「好報」這回事嗎?心理學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? 種子法則 一個人內心的觀念決定了他的行動。那個說「哇」的人,內心有一個隱藏的聲音,就是:「哇,如果有一天我也能開這樣的車該多好。」沒有人願意成為壞人或者奸商,所以他一定不會成為那個開跑車的人,他當然就不會擁有跑車了。
有一天,兩個好朋友一起逛街,突然間,一輛紅色的法拉利敞篷跑車從他們身邊呼嘯駛過。我們經常會看到,有些非常小氣的人,他們拚命地想獲得財富,但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後,不管如何努力,他們的財富總額就再也無法突破了。
而你過去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,取決於你內心的觀念。你內心的觀念,則會透過你的行為表現出來。所以,他們的運氣好像也特別好,命運總是眷顧著他們。當你內在擁有一種貧窮的觀念時,不管你如何努力,依舊是一個貧窮的人。
但是不知不覺中,我開始走向講台,成為一名心理學導師。所以,一個願意分享的人,他的內在觀念是「我是一個擁有很多的人」,一個內在豐足的人,自然就會透過行動讓自己擁有得越來越多,這就是「好報」的簡單原理。一個人有什麼想法,便會在外在創造成什麼樣的事實,這就是所謂的「存乎中,形於外」。當你有了一個堅定的內在觀念時,你才會有某種行為。
但假如你什麼都沒有,那麼你即使想分享,也不敢分享。而那個說「切」的人,他內心可能在說:「切。
但是為什麼一開始並不想成為導師的人,到最後卻成了自己所支持的那一類人呢? 再來看看另外一種現象。」 你覺得未來這兩個人,誰更有可能擁有法拉利跑車?讀到這裡,我相信聰明的你,內心已經有答案了。
也就是說,你今天的結果,是你過去的行為創造的。如果內心有這樣的觀念,他自然而然就會去採取相應的行動,例如,好好工作賺錢。喜歡思考的人,往往喜歡「從知到行」。一開始,我並沒有當導師的念頭,我只是一個心理行業的經營者。有時候,我也會覺得很奇怪,因為我並沒有想成為一名導師,但最後卻成了一名導師。因果定律 什麼叫「種種子」呢?我先和大家分享兩種常見的現象。
「刻意練習」的法則 我們內心的認知會外顯為我們的行為。這樣的人,怎麼可能享受真正的富足? 只有內心富足的人,才會主動分享。
這就是為什麼我早期學心理學的同學後來都成了導師的主要原因。他們之前的職業有的是翻譯,有的是心理學推廣者,有的是媒體人……這些人的初心,僅僅是想幫助導師把心理學知識傳播出去。
為什麼會這樣呢?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內在理念,就會一清二楚了喜歡思考的人,往往喜歡「從知到行」。
這兩個人有兩種反應,第一個人發出一種驚嘆:「哇。你內心的觀念,則會透過你的行為表現出來。」 你覺得未來這兩個人,誰更有可能擁有法拉利跑車?讀到這裡,我相信聰明的你,內心已經有答案了。我們經常會看到,有些非常小氣的人,他們拚命地想獲得財富,但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後,不管如何努力,他們的財富總額就再也無法突破了。
「刻意練習」的法則 我們內心的認知會外顯為我們的行為。」他內心很羨慕那個能開帥氣跑車的人,希望自己也能開跑車。
如果你真想成為一個有錢人,不妨從簡單的行動做起──做一個慷慨的人,去分享你的東西,去支持那些你想成為的人。一個總是向外索取的人,身邊的人會像躲瘟疫一樣逃避他。
一個慷慨的人會變得富有,而一個吝嗇的人會一生貧窮。那麼,世界上難道真有「好報」這回事嗎?心理學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? 種子法則 一個人內心的觀念決定了他的行動。
這樣,未來擁有跑車的機會將大很多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內在理念,就會一清二楚了。但是不知不覺中,我開始走向講台,成為一名心理學導師。就算你真的賺到了一定的金錢,你的內心依舊是貧窮的,因為你的內心總覺得不夠,總想要向外索取。
當你內在擁有一種貧窮的觀念時,不管你如何努力,依舊是一個貧窮的人。不喜歡思考的人,則可以「從行到知」。
也就是說,你今天的結果,是你過去的行為創造的。反過來,一旦你養成了分享的習慣,內心自然也會相信自己是富足的──這就是「刻意練習」的法門,先從小事著手,然後你就會真的擁有。
他們之前的職業有的是翻譯,有的是心理學推廣者,有的是媒體人……這些人的初心,僅僅是想幫助導師把心理學知識傳播出去。當你支持某人時,你的內心一定相信這樣的人是好人,是值得尊重的人,是你人生的榜樣……當你的內心擁有這樣的觀念後,你便會沿著偶像的道路不斷成長。